世間唯有一種樂器,一旦奏響,不是大悲,就是大喜,那就是嗩吶。
它能蕩氣回腸,也能婉轉俏皮,能與周遭的歡笑痛苦相和,能從村頭響徹村尾,嗩吶的聲音,一個樂團都無法平衡,它,從不當樂器的配角。
然而,正是這樣一個擁有獨特氣質(zhì)的樂器,卻在過去幾十年里,被貼上了“土”的標簽,村里的老人常常說,“這年頭啊,嗩吶匠越來越少了”。
在黃河岸邊的土坡上,一聲嗩吶穿云裂石,驚醒了沉睡的村莊。仰韶彩陶坊非遺系列微電影第三部《聽我給你吹》,以一把嗩吶、一壺老酒為引,以兩代人的嗩吶為筆,在黃河濤聲里,書寫了一部關于文明自信覺醒的故事,揭開了中國人血脈深處最熾熱的文化基因。
一器同奏悲與歡:刻在骨血里的文明胎記
往前倒二十多年,嗩吶匠老賈備受尊崇,他在紅白喜事間游走的剪影,暗合著中國人的生命哲學。周歲宴上《百鳥朝鳳》的歡愉,白事場中《大悲調(diào)》的嗚咽,婚禮中《佳人伴孤燈》的喜調(diào),嗩吶"大喜大悲"的極致表達,解構了中國人所謂"含蓄內(nèi)斂"的刻板印象,展現(xiàn)出華夏民族深藏的熱烈與奔放。當老賈說"嗩吶七孔對應人間七情"時,我們突然讀懂——這根銅木相嵌的管樂,本就是中國人情感光譜的具象化。
然而,時代在發(fā)展,賈朝陽在學校匯演上遭遇的嘲笑,恰是文明斷層帶的隱喻。當"土到家了"的譏諷撕裂空氣,摔斷的不只是嗩吶,更是千年文明傳承的臍帶。這種文化休克,在爺爺追趕汽車遞出修好嗩吶的長鏡頭里,化作扎進每個觀者心頭的刺。
一曲傾注氣與魂:文明傳承的生命力學
爺爺教孫子“用后脊梁頂著丹田吹嗩吶"的訓導,道破了非遺傳承的本質(zhì)。那些吹爆的氣球、吸水的蘆葦桿,不僅是技藝訓練,更是精氣神的傳承。這種"氣"的修煉,在病房里達到悲壯的頂峰——老人用盡力氣吹完最后一曲,完成對生命的終極詮釋。
影片中反復出現(xiàn)的"脊梁"意象值得玩味:少年騎在爺爺肩頭的歡愉,病床上佝僂卻挺直的脊背,最終在賈朝陽演奏時繃緊的后背線條里完成代際傳遞。嗩吶在導演的鏡頭下被賦予了雙重象征:既是農(nóng)耕文明孕育的民間藝術,亦是民族性格的鏡像投射。
一事頓悟新與舊:文明突圍的當代路徑
從農(nóng)村到城市的孫子賈朝陽,拼命的褪去鄉(xiāng)土氣,想要通過洋氣的樂器薩克斯,拿到歐美音樂殿堂的入場券,卻屢屢碰壁,在一次面試中,外籍評委當眾打斷了他的表演,表示他"需要找到樂器靈魂",這樣的點評,恰似一記文化警鐘。當我們追求西方音樂殿堂、用薩克斯重復別人的情感時,是否遺忘了自家門前的黃河濤聲?賈朝陽的覺醒之路證明:真正的文化自信,不在一味的附和、復刻別人,而在將祖輩的氣韻注入當代表達的創(chuàng)造力中。
當賈朝陽身著新中式服裝吹響《驚濤落日》時,完成了一場精妙的文化轉譯。那些在抖音爆紅的《囍》《賽馬》,何嘗不是古老基因在數(shù)字時代的變異重生?那些曾被譏為"土掉渣"的嗩吶調(diào),原來早把中國人的精神密碼譜成曲子——在《百鬼夜行》里藏著敬畏天地的謙卑,在《抬花轎》中釀著生生不息的期盼,在《驚濤落日》內(nèi)迸發(fā)著向死而生的勇毅。
一片貫穿酒與樂:非遺傳承的情感介質(zhì)
仰韶酒業(yè)的植入堪稱妙筆。影片中斟酒場景構成敘事閉環(huán):童年時,正是嗩吶匠受追捧之時,事主給爺爺送來上等好酒,宴席上也擺滿了仰韶酒;青春期,賈朝陽在學校受到嘲諷逃回家里,爺爺在斟酒等待孫子文藝匯演結果;成年后,賈朝陽對天酹酒的懺悔,最終升華至用《驚濤落日》告慰先靈的覺醒。酒液浸潤的不僅是喉嚨,更是文化基因的復蘇。
這種酒與樂的共生關系,深植于中原文化的肌理?!吨芏Y》記載"酒正掌酒之政令"與"樂師掌國學之政"本就同屬春官宗伯,影片通過現(xiàn)代敘事重構了這種古老關聯(lián)。當賈朝陽吹響新派國風嗩吶時,仰韶彩陶坊酒瓶在供桌上的反光,恰似文明長河中的粼粼波光。
《聽我給你吹》的深層價值,在于它揭開了非遺保護的時代命題:我們守護的從不是冰冷的"遺產(chǎn)",而是文明延續(xù)的生命機制。當賈朝陽的嗩吶聲穿透音樂考場的穹頂時,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非遺的突圍,更是一個民族在現(xiàn)代化進程中的精神覺醒。當影片結尾,三代嗩吶人在黃河岸邊奏響驚濤時,我們聽到的不只是樂聲,而是文明自信井噴的轟鳴。
嗩吶穿云處,自信裂石聲。
無論在音樂殿堂,還是在麥田岸邊,還是在每顆跳動著的中國心里,那支穿越千年的嗩吶,始終在吹奏著同一個旋律:千年銅音醒血脈,一曲自信貫蒼穹!